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宋以前熟地黄制作工艺已经成熟,在唐代虽有熟干地黄之名,但并未流行,故在唐代八味肾气丸中干地黄也可能是熟干地黄。据《太平圣惠方》可推断八味肾气丸使用熟地黄最晚是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开始的。据马王堆出土的“桂皮”,以及其后的文献记载,八味肾气丸在汉代至唐代以前所用的“桂”为肉桂属植物的树皮;在唐代所用“桂心”为嫩枝皮,根据日本正仓院所存桂心实物,推测此时所用与今之肉桂相同;自宋至明代中期八味肾气丸多用“桂心”,为树皮去皮去里,与后世肉桂接近;明代自薛己后,八味肾气丸使用肉桂,并广泛应用于临床,取得较好疗效,自此八味肾气丸一直沿用肉桂。另外林亿等校刊《金匮要略方论》时规定肾气丸用干地黄和桂枝,直到如今的《金匮要略》教材也沿用这一用法,但宋代的干地黄可能包含熟地黄,桂枝为嫩枝皮而非现在的嫩枝。故现代金匮肾气丸药物组成有待进一步规范。
下一篇:最后一页